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横眉冷对的永久博客

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李孔定治疗消渴经验 糖尿病 重用地骨皮+华良才三消饮(重用山药花粉地骨皮)治疗消渴 糖尿病  

2013-04-28 11:06:38|  分类: 养生之道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李孔定治疗消渴经验  糖尿病  重用地骨皮        
治重湿热瘀 用药崇骨皮

  
糖尿病,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。李老认为,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,易伴发其他病证,就一般而言,阴虚内燥,气虚血瘀为其病理特点,故其始则为“消渴”实证,其变则属“虚损”范畴。
   
李老指出,本病的病因与饮食不节、情志失调、劳伤过度等诸多因素有关。嗜食肥甘则脾胃蕴热,情志失调则肝火内炽,劳伤过度则肾阴虚损。以上诸因均可形成上灼肺津,中耗胃液,下劫肾阴之变,最终形成阴虚内燥,气虚血瘀的基本病理改变。胃热肺燥则多食渴饮;肾虚津液不摄则多尿、尿甜、消瘦;气虚血瘀既久,三焦失其决渎,脾气失其运化,内湿因之而生。此时,则见口渴不显、食欲不佳、小便短少、大便稀塘或燥结诸症。故强调认识本病应掌握五个要点:一是明确本病是多种病因聚合而成的综合病证;二是本病初期多以阴津亏损为本,肺胃燥热为标,两者互为因果,互相影响;三是“热甚则食气”,故初起即见气虚之证,并由气虚不运而产生挟瘀挟湿;四是本病中后期由于阴损气耗,多为气阴两伤及阴阳俱虚的病理。改变;五是多兼瘀滞之症,气虚不运,致血行不畅而留瘀,而津液亏损亦可失润成瘀,两者即所谓“因虚致瘀”,阴虚燥热,可灼血成瘀,此所谓“因实致瘀”也。本病至血瘀阶段,常为气受血阻不能输布水律,或加重消渴,或津滞为湿。故后期易出现多种因脉络瘀阻所致的挟瘀挟湿诸症。
   
糖尿病病因复杂,患者往往多食、多饮、多尿、消渴、乏力、骚痒、肢体麻木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,又多兼瘀挟湿之证,若纯清热滋明,则阳气易受伐;纯温补益气,则阴津易耗散。根据上述特点,李老将本病分为4型论治,活血燥湿之药,则根据不同情况随证加入。
   
1.中焦湿热,气阴耗伤,用清热燥湿,益气养阴法。症见消谷善饥,口渴喜饮,小便短赤,大便秘结,舌红、苔黄厚或薄腻,脉滑数。治以清热燥湿,益气养阴,使湿热分消,气阴得滋。处方:
   
地骨皮50—100g  僵蚕30g 
丹参30g  玉竹30g 
天花粉30g  淮山药30g 
苍术30g  黄拍30g 
知母30g  红参10g
   
2.热甚律伤,气虚血瘀,用清热泻火,益气生律法。症见身热心烦,大饥大渴,小便频数,气息促急,舌红、苔薄黄燥,脉滑大而数。治以清热泻火,益气生律法,使火热去而气津不耗。处方:
  地骨皮50g  石膏50g 
红参10g 玉竹30g  天花粉30g 
淮山药30g  僵蚕l0g 
丹参30g  知母30g  玄参30g.
    
3.气阴两虚,燥热血瘀,用益气养阴,清热化瘀法。症见食少尿多,渴欲饮水,气息短促,语音低微。倦怠乏力,五心烦热,舌黯红、无苔。脉沉细数。此型多见于糖尿病中后期,治以益气养阴,清热化瘀,使气阴复,虚热去,瘀滞行。处方:
   
红参l0g  山萸肉l5g 
玉竹30g  黄精30g 
枸杞子30g  丹参30g 
天花粉30g  僵蚕30g  地骨皮50g
   
4.阴阳气虚,兼瘀挟湿,治以扶正固本,活血利水。本型多见于后期患者,其临床表现多见食少、乏味,小便次多,量少,口渴欲饮,饮量不多,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,形寒怕冷,面白无华,五心烦热,自汗盗汗,四肢不温;酸楚麻木,面浮肢肿,便溏或燥结。舌淡胖、苔薄白或花剥,脉沉细或细数无力。治以扶正固本,活血利水,使阳复本固,气阴得滋,瘀散水去。处方:
   
红参10g  淫羊藿15g 
泽泻15g  五味子6g 
胡芦巴30g  地骨皮30g 
丹参30g  益母草30g 
玉竹30g  淮山药30g 
枸杞子30g  天花粉30g
   
以上4型,均以地骨皮、红参、玉竹、花粉、淮山药、丹参等为基本方。方中地骨皮甘寒清润,以育真阴而不伤元阳见长。《圣济总录》记载地骨皮饮可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。《本经》谓其: 
“主五内邪热,热中消渴。”《本草新编》言其:“凉血、凉骨、益肾、生髓,因此通治三消,实非他药可及。”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地骨皮有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,故为本方之君,李老每用至60—120g。而“热甚则食气”,故辅以人参、淮山药补中益气,玉竹、天花粉清热生津,则阴阳有既济之妙。且玉竹对“胃火炽盛,燥渴消谷,多食易饥者,尤有捷效”。 
(《本草正义》)天花粉“退五脏郁热……,以补药而治虚渴,以凉药而治火渴,以气药而治郁渴,以血药而治烦渴,乃治渴之要药也。”(《本草汇言》)由于本病多兼瘀滞之证,经脉瘀滞则津不上承而渴,故用丹参、僵蚕化瘀通络为佐使。在此基础上,再依据不同证型配入燥湿清热,清热泻火,益气养阴,活血化瘀之品,故获良效。
   
除药物治疗外,李老尤其重视患者的饮食控制,主张减滋味,忌肥甘,食以清淡,不可过饱;并推祟隋巢元方提出的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的“良药”,主张患者选择散步、健身跑、练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耐力型体育活动,以及保持安静乐观的情绪。
   
例1:李某,女,48岁。1991年11月13日初诊。患者8个月前始感头晕,乏力,口渴,善食易饥,曾住院治疗2个月末见好转。近1月来病情加重,口渴而饮水量多,小便多而混浊,大便秘结。舌暗红、苔薄黄少律,脉滑数。查空腹血糖14.3mmo1/L(258mg/d1),血压21.3/14.7kPa(160/110mmHg)。诊为糖尿病。证属中焦湿热,气阴两伤。治以清热燥湿,益气养阴。处方:
   
地骨皮30g  丹参30g 
玉竹30g  天花粉30g 苍术30g 
淮山药30g  知母30g 
玄参30g  黄柏15g 
僵蚕15g  红参10g
   
水煎服,2日1剂,连服10剂,嘱远房事,慎饮食,畅情志,适劳逸。
   
l2月2日二诊:药后诸症明显好转,复查空腹血糖5.3mmo1/L(96mg/d1),属原方常服,以巩固疗效。
   
例2:夏某,男,62岁。1991年7月9日初诊。患者2年前觉口微渴,饮水增多,末引起注意。2个月后口渴加重,饮食增多,小便多而混浊,身体日渐消瘦。查空腹血糖16.8mmol/l(302mg/d1),尿糖(十十十十)。诊为糖尿病。曾服消渴九、优降糖、等,血糖时升时降。近2个月来食少乏味,小便次多量少,口渴欲饮,饮水量不多,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,四肢不温,酸痛麻木,下肢微肿,五心烦热,便溏,1日2—3次。舌淡红、苔薄白,脉沉细。7月5日查空腹血糖14.6mmo/l(263mg/d1),尿糖(十十)。证属阴阳气虚,兼瘀挟湿。治以温阳益气,滋阴清热,活血燥湿。处方:
   
红参10g  北五味子6g 
淫羊藿15g  泽泻15g 
胡芦巴30g  地骨皮30g 
丹参30g  玉竹30g  山药30g
天花粉30g  枸杞子30g  木瓜30g
   
l0剂,水煎服,2日1剂。嘱节制饮食,调畅情志,注意活动。
   
31日二诊:药后诸症好转,惟轻度口渴,下肢仍酸痛麻木,嘱原方常服。
   
(张  耀  景洪贵 整理)

华良才三消饮(重用山药花粉地骨皮)治疗消渴 糖尿病 
消渴一病,早在《内经》中已有记载,后世诸家多有发挥,其论各具特色。笔者精研前贤教诲,结合个人临床体会,深感东垣提出“血中伏火”、“津液不足”、“燥热为病”(《兰室秘藏·消渴门》)和叶天士提出“三消一证,虽有上、中、下之分,其实不越阴亏阳亢,津涸热淫而已”的。论断,揭示了三消一证的本质,确属真知灼见。针对这一病机,笔者设计“三消饮”方治疗此症,临床应用多年,疗效满意。方剂组成:

生山药60-100g 天花粉30-60g
地骨皮15—30g 枸杞子15—30g
生地黄15—30g 玄参15—30g
丹皮10一20g 乌梅10—20g

偏重于上消者加天冬15—20g,麦冬15—20g;偏重于中消者,加知母l0-0g,生石膏30—100g,偏重于下消者加五味子lO—l5g,山萸肉10—15g,桑螵蛸10一15g。

方中生山药、天花粉为君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谓天花粉“主消渴”;《丹溪心法·卷三·消渴》说:“天花粉,消渴神药也”。足见此药治疗消渴之功力卓著。生山药在古籍虽罕见治消渴之记载,但近代医家多认为是治疗消渴之必用妙药。二药合用,确有清热降火,止渴润燥之奇功。生地、枸杞子、乌梅酸甘化阴为臣药。丹皮、地骨皮、玄参为佐药,以清泄血中伏火。地骨皮、枸杞子二者合用有调和全身阴阳,贯通一身气血津液之妙。本方为基础方,针对三消“血中伏火,津液不足,燥热为病”和“津涸热淫”的同一性的本质,牢牢掌握清热凉血,生津润燥两个关键,再依据三消各有侧重特殊性的一面,加减化裁,灵活运用,多可速见功效。

使用本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:

1.用量宜足,不可因药量大而畏用,否则药不及病,徒劳无功。本方剂中所标明药量之幅度,临床可根据病人体质情况,斟酌病情轻重和承受能力,确定具体剂量,在此范围内使用,不会产生不良反应。

2.无典型症状之隐性糖尿病,凡血糖量增高者,皆可使用基础方。因为“血糖”含大量热能,也即“血中伏火”,笔者屡用屡效,未见偏差。

3.近世治消渴多参用“饮食疗法”,笔者体会,除应禁忌辛辣、油腻肥甘及过多食糖外,不必勉强控制饮食量。只要用药得当,燥热一除,伏火得清,津液渐复,则饮食饮水自可调至正常,诸症亦可随之消除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